彭博社分析称,虽然SWIFT的数据主要涉及银行间货币交易,并不涵盖整个外汇市场,但上述差距足以说明,“美元在SWIFT交易中所占份额的不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欧元为代价的”。
美国布下的“陷阱”
作为全球第二大硬通货的欧元,为何会在美元面前持续“示弱”?
其实在这一过程中,时时处处都是美国布下的陷阱。
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后,欧洲在美国裹挟下跟风制裁俄罗斯,令自己首当其冲遭到反噬。随着制裁带来的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美国轻松夺走了欧洲的能源安全主导权,在借机向欧洲高价出口油气大发横财的同时,不断推高着欧洲的通胀水平。
而欧元作为全球支付货币的地位,正是从那时开始直线下降。
据彭博社当时报道,在危机爆发之初的去年3月,由于通胀和冲突削弱了欧元的吸引力,其当月的全球支付占比骤降到了35.4%,创下2011年以来的最大跌幅。
反差鲜明的是,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和通胀的全球性扩散,使美元成为商业交易的避风港。在去年3月的所有SWIFT交易中,美元占到41.1%,连续第十个月位居榜首。
与此同时,为了应对由自己一手造成的高通胀,还是从去年3月起,美联储以40年来最迅猛的节奏连续11次激进加息,借助美元霸权,将通胀祸水无差别地引向其他国家。
欧洲再次率先中招,通胀形势因美国加息愈发严峻。
出于遏制通胀、稳定本币汇率等多重考虑,欧洲央行自去年7月以来不得不连续9次跟进加息。
然而在竞相加息的背后,却是这对“盟友”在地位上的不对等。
由于欧洲央行在本轮加息周期中只能跟着美联储亦步亦趋,双方利差不断加大,导致更多国际资本从欧洲流向美国。
欧元下跌趋势随之加剧,甚至一度创下20年来首次跌至与美元平价的纪录。
而口口声声要和欧洲“站在一起”的美国,为了让自己尽快脱困,压根不管“盟友”的死活。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日前称,为抑制通胀、保障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健性,美联储准备在适当情况下进一步加息,直到通胀率降至2%的目标水平。
不过,欧洲可能“跟”不动了。
货币紧缩政策的降通胀效果有限,反而导致欧洲经济持续疲弱。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正快速萎缩,8月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7月的48.6进一步降至47,创下2020年11月以来最低水平。
德国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约格·克莱默认为,现在的一切迹象都表明欧元区经济会在今年下半年出现萎缩,欧洲央行将不得不大幅降低其经济增长预期,“9月可能不会进一步加息”。
与此同时,居高不下的通胀率,给曾因跟风加息有所“止弱”的欧元再次带来贬值压力。
受德国经济疲软等因素影响, 8月下旬的欧元兑美元汇率一直保持在1:1.08左右,达到6月中旬以来的最低水平。
已在能源危机和美元霸权中成为最大输家的欧洲,不仅眼睁睁看着“欧洲之危”变成了“美国之机”,更清楚地看到,俄罗斯经济并不像预料的那样,在美西方规模空前的制裁面前走向“崩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最近都调高了对俄罗斯经济的增长预期。
它们认为,尽管受到制裁,但因为有强有力的贸易和工业生产以及高于预期的能源收入等因素支撑,俄罗斯经济会继续增长。
△IMF在7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俄罗斯部分)中预测,今年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增长1.5%。
俄罗斯总统普京近日援引世界银行发布的相关数据强调,尽管西方对俄实施了制裁,而且西方专家一直在唱衰俄经济,但是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俄罗斯已超过德国,跻身世界前五大经济体。
此前,俄总理米舒斯京也表示,俄经济已经适应了西方的制裁,并在稳步增长。
就连德国外长贝尔伯克近日接受德媒采访时也承认,西方的制裁没有对俄罗斯产生太大经济影响。
曾多次呼吁推动俄乌和谈的意大利五星运动党主席、前总理朱塞佩·孔特近日撰文指出,西方利用乌克兰危机搞垮俄罗斯的图谋已经完全失败,不仅持续“挺乌制俄”没能击败俄军队和经济,而且孤立莫斯科的长期目标也“根本没有实现”。
究其原因,主要是欧盟缺乏“自主的政治和经济领导力”,未能制定“有效的共同战略”,并向美国政府“卑躬屈膝”。
孔特认为,在俄乌冲突持续一年半时间之后,“是时候放弃在西方肤浅和震耳欲聋的战争宣传下形成的乐观评估了”。
匈牙利外长西雅尔多近日出席国内活动时也毫不客气地批评说,自去年2月乌克兰危机全面升级以来,欧盟已经追随美国对俄罗斯实施了11轮制裁。有人说制裁正在发挥作用,但事实上,这种政策已经成了全世界的笑柄。
西雅尔多认为,欧洲正在以支持乌克兰的名义“毁灭”自己,这是因为部分欧洲政客患上了“战争精神病”,被美国推入了对乌军事援助竞赛。
西雅尔多重申了匈牙利政府的立场——冲突持续时间越长,升级的风险就越大,最终结果对乌克兰也越糟糕。
“唯一在道德上站得住脚的立场是,战争必须立即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