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传奇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38|回复: 0

【文史】为啥该读读弗吉尼亚·伍尔夫

[复制链接]

182

主题

183

帖子

1008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08
发表于 2021-11-29 10: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KK1029 于 2021-11-29 10:13 编辑

  It is simple enough to say that since books have classes—fiction, biography, poetry—we should separate them and take from each what it is right that each should give us.

Yet few people ask from books what books can give us.

Most commonly we come to books with blurred and divided minds, asking of fiction that it shall be true, of poetry that it shall be false,

of biography that it shall be flattering, of history that it shall enforce our own prejudices.

If we could banish all such preconception when we read, that would be an admirable beginning. Do not dictate to your author;

try to become him. Be his fellow worker and accomplice.

If you hang back, and reserve and criticize at first, you are preventing yourself from getting the fullest possible value from what you read.

But if you open your mind as widely as possible,

then signs and hints of almost imperceptible fineness, from the twist and turn of the first sentences,

will bring you into the presence of a human being unlike any other.

Steep yourself in this, acquaint yourself with this, and soon you will find that your author is giving you, or attempting to give you, something far more definite.



这段英文中生单词不多,可是真正读懂并翻译出原文的韵味却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常常马不停蹄的想要汲取各种干货,背单词,读外刊积累,希望所有学到的东西能够体现到试卷上的高分,
但是其实真正重要的是文字背后的内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以及它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部分的你。
今天我们将介绍写出上面这段英文背后的作家,希望你不止邂逅了她,也能够邂逅你自己曾有过的某些想法与思考。


“未出嫁之前,弗吉尼亚·伍尔夫原本是斯蒂芬家的小姐。”

伍尔夫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Leslie Stephen)是维多利亚时代出身于剑桥的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和传记家,曾主持编纂了《国家名人词典》,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大作家萨克雷之女,二人离婚后,斯蒂芬爵士与伍尔夫的生母茱莉亚结婚,此时斯蒂芬爵士带着一个女儿,而茱莉亚带着三个孩子,典型的“家有儿女”式家庭。父母结合之后家里又生了四个孩子,这其中包括伍尔夫,1882年1月25日,伦敦市区的海德公园22号迎来新的生命——弗吉尼亚•伍尔夫,她排行第七。

尽管出身上流社会的书香门第,但在伍尔夫的那个年代,她不能像男孩一样去学校读书,只能和姐姐们一起呆在伦敦的家里,接受着父母和家庭教师的教育。父亲拥有丰富的藏书,伍尔夫孜孜不倦地阅读着,并且认识了托马•斯哈代,亨利•詹姆斯等著名作家,写作与阅读几乎占据了她的全部年少时光。

伍尔夫童年最开心的就是一家人到圣•伊文斯海滨的塔兰德小屋度假的时候。这是有着很大空地的房子,树篱隔开了梯田和花园,沿着海岸。在她的记忆里,这是“家”的象征,是远离尘嚣的容器。在这里,她找到了回忆与幻想结合的最紧密的缝隙,足够她一生取之不尽。

伍尔夫的母亲对于年幼的她来说是个饱含热爱与光明的存在。伍尔夫在自己带有浓烈自传色彩的小说《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 1927)中描绘的拉姆齐夫人正是以母亲为原型,每当丈夫陷入烦躁和嘀咕,“她立即迸发出一阵能量的甘雾”,瞬间安抚好他。

1.png
小时候的伍尔夫和母亲

传记作者林德尔•戈登这样描述茱莉亚,“她完美无缺地展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风范。”

但与此同时,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下,这位典范女性,也按照规矩,处处维护着丈夫的权威。

伍尔芙同父异母的姐姐劳拉就因为行为怪异,最后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但其实劳拉并没有所谓的那样疯疯癫癫,她七岁就开始阅读,她只是以激烈的方式拒绝父亲的管教,在各种管教手段都失败后,父亲决定把这个“问题少女”送进精神病院,而茱莉亚并没有为女儿说情——她永远支持丈夫的决定。

这件事对伍尔芙影响很大,因为她从心底感到,她和劳拉是一样的,皮肤下面流淌着同样躁动的血液,她怕和劳拉有同样的结局。这种童年的阴影,使得她一生也处在害怕自己是精神病的恐惧中。

那个洋溢着真善美的,她崇拜与爱戴的母亲,却在最伤害她的事情面前保持缄默。

这件事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伍尔夫和母亲朱莉亚的关系,心里多了些许失望的叹息。女儿想要得到母亲更多的照顾,结果发现无法走近到母亲的身边,母亲永远是站在父亲后面说话,永远维护父亲的决定。母亲站在离女儿更远的地方。

母亲对家庭男性的过多维护,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女儿们的照顾。

伍尔芙大约6岁起就开始受到异父哥哥的性骚扰。多年后她曾对一个朋友坦言,“我回忆起这事仍然会羞耻得发抖。”

她对母亲的情愫中又多了一丝怨恨。

1895年,伍尔夫的家里发生了一件大事:母亲意外因病去世了。此时,伍尔夫仅13岁。

母亲的过早离去,所有的隔阂也失去了化解的可能性,一切都被过早掩埋了,而年轻的伍尔芙只能徘徊在追问而不得之中。

伍尔夫对母亲的怀念渐渐发展成一种病态的折磨,她在《一个作家的日记》和其它作品中都提到:自从创作了《到灯塔去》,感觉轻松多了,心头不再萦绕母亲的形象了。她自己承认过去常常想到母亲,但却是以一种不正常的甚至病态的方式,写出来很有必要。

2.png
穿着母亲的夸张礼服的伍尔芙在登上1924年《名利场》

1904年,父亲也离开了人世。

为了改变这种糟糕的状况,弗吉尼亚和姐姐凡妮莎(Vanessa Bell)搬离了伍尔夫出生的地方,住进了布鲁姆兹伯里戈登广场46号。

布鲁姆兹伯里派与伦纳德

伍尔夫搬到了布伦瑞克广场,她和姐姐凡妮莎在这里组成了著名的布鲁姆兹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
这是一个知识精英的沙龙,汇聚了英国知识界的精英,哲学家罗素、小说家E.M福斯特、诗人T.S.艾略特等都是这个圈子的成员,
甚至还包括后来的“宏观经济学之父”——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这里,他们谈论文学、哲学、艺术等,并聚在一起创作,撰写艺术评论。

3.png
根据“布鲁姆兹伯里集团”的故事拍摄的纪录片《冲破牢笼》Life in Squares
这个社团是影响深远的英国早期先锋派,他们情趣隽雅,审美感和鉴赏力极为敏锐,文艺创作标准甚高,学术氛围浓厚且蔑视宗教传统和社会习俗。

也是在这里,弗吉尼亚与伦纳德再次相遇。

在剑桥三一学院读书时,伦纳德和弗吉尼亚的哥哥托比(Thoby)是同窗。弗吉尼亚到剑桥看望托比时,身着一袭白裙,手持阳伞,伦纳德感觉她的美丽“简直让人神魂颠倒,就好像在画廊里突然面对面打量伦勃朗或者委拉斯凯兹的杰作一样”。当时弗吉尼亚应该是18岁。

初遇后两人再没有太多的交集,伦纳德去了遥远的锡兰(Ceylon,现在的斯里兰卡)担任行政文职。这一待就是七年。

当刚过而立之年的伦纳德于1911年秋天回伦敦休假时,二十九岁的弗吉尼亚依然待字闺中,而且刚刚拒绝了另外两个追求者:沃尔特•兰姆(Walter Lamb)和西德尼•沃特洛(Sydney Walterlow),两人也是布鲁姆斯伯里剑桥成员当年的同学。伦纳德很快向弗吉尼亚表白了爱意,而她仍然顾虑重重。

1912年1月,伦纳德第一次向他求婚,被伍尔夫婉拒了。

在1912年3月写给好友莫莉•麦卡锡(Molly MacCarthy)的信中,弗吉尼亚谈到自己对婚姻的态度。她强调自己并不抗拒结婚,虽然年轻夫妇四平八稳的婚姻状态让她望而却步,可是“老姑娘”常有的无病呻吟也同样让她心生畏惧。弗吉尼亚坦言,

“我曾经抱着对婚姻热忱和荒唐的理想投入生活,然而看过那么多婚姻,我深感厌烦,我之前所希冀的种种无非是痴心妄想罢了。但那也都过去了。现在我只想有人能让我感到生活的激昂,那我就嫁给他!我一直觉得,我们这个社会的问题在于怯懦和自我,而我感觉自己异常激烈,极其苛求,和我一起生活多不容易啊,我的性情那么极端多变,一会儿想到这个,一会儿跳到那个。可是在我心里,还是希望能浮游于所有的困难之上,而当那个重要时刻来临时,天知道我又会掉落到哪里!”

在这段日子里,弗吉尼亚和伦纳德也经常见面长谈,还不断通过鱼雁往来,相互剖析内心、交流思想。

伦纳德毅然辞去在锡兰的职务,并拒绝了大英殖民地事务部对他的挽留,决定留在弗吉尼亚身边。

5月份,伦纳德再一次向她求婚,伍尔夫这一次犹豫了。她真诚相告,她的精神不稳定,她会成为他的负担。伦纳德并没退缩,他写了一封短短的求婚情书,堪称情书中的经典,伦纳德在求婚信中写道:

“我自私,嫉妒,残酷,好色,爱说谎而且或许更为糟糕。因此,我曾告诫自己永远不要结婚。
这主要是因为,我想,我觉得和一个不如我的女人在一起,我无法控制我的这些恶习,而且她的自卑和驯服会逐渐地使我更加变本加厉……正因为你不是那种女性,就把这种危险无限地减少了。
也许你就像你自己说的那样,有虚荣心,以自我为中心,不忠实。然而,它们和你的其他品格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你是多么聪明,机智,美丽,坦率。此外,我们毕竟都喜欢对方,我们喜欢同样的东西和同样的人物,我们都很有才气,
最重要的还有我们所共同理解的那种真实,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1912年5月下旬,弗吉尼亚终于接受了伦纳德的求婚,这时他们彼此也有了特别的昵称,伦纳德是Mongoose(猫鼬), 弗吉尼亚是Mandril(狒狒,现在常见拼法是Mandrill),两只怪异的动物还押着弗吉尼亚最喜欢的头韵。从此以后,他们在相互的书信中始终是彼此最亲爱的M,直到弗吉尼亚永远地离开了伦纳德和人世间。

1.png
1912年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和丈夫伦纳德

1912年8月10日,他们在伦敦登记结婚。那一年伍尔夫三十岁,伦纳德三十一岁。

1914年,她与丈夫伦纳德移居里士满小镇,并在3年后一起创办了霍加斯出版社(Hogarth Press)并坚持经营数年。
虽然初衷是帮助弗吉尼亚缓解写作和寻求出版渠道带来的压力,但出版社很快在伦敦的文化圈出了名,不仅出版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序曲》、T. S. 艾略特(《荒原》)、E. M. 福斯特等在当时被推崇为先锋派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也推出大量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国名作家著作的英译本,并且成为弗洛伊德著作的正式出版商。

在伦纳德的悉心照料下,弗吉尼亚相继完成了《夜与日》《雅各的房间》等经典作品,逐渐进入写作的全盛时期。

即使如此,母亲早逝以及难以启齿的回忆依然像梦魇萦绕着伍尔夫。作品完成后的她更是常常进入精神崩溃。

伦纳德和伍尔夫在长长的海滩上散步,谈论着各自童年里最美好的那部分。伦纳德已经考虑好如何对付伍尔夫的病了。

他给她准备了适当的家务,还给她养了两条狗。那个夏天,伍尔夫手上的活除了写作,就是家务和照顾狗。为了防止伍尔夫节食过度,他们签了一个协议:

名叫:她必须。
如果伦纳德有事出去了,她必须吃与伦纳德在家时一样多的东西。
她必须在床上用早餐,早上喝一杯牛奶,晚上10点25分必须睡觉。

伍尔夫在协议上签了字。

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概念原属心理学范畴,最早提出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斯,他在《心理学原理》中指出:

“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

如果你还不懂,那就打个比方,期末考试复习的时候盯着一道题然后走神了,这道题就好比《墙》中的斑点,你走神的内容就是开启意识流的那些段落。时不时你会回神到这道题上,就是反复出现斑点的那些字句,然后你会走下一次神。

2.png
墙上的斑点(Mark on the wall,1919)
1932年名士叶公超在《新月》杂志第四卷第一期上,翻译了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一点痕迹》(The Mark on the Wall,后译为《墙上的斑点》,从而影响了一大批文坛新秀,如徐志摩、凌叔华、李健吾、萧干等。

在1908年的一则日记中,伍尔夫初步解释了“意识流”这一概念。她希望“能够实现一种不一样的美,以无限的嘈杂达成某种和谐;展现意识在世界中穿行所留下的全部痕迹;最终获得由无数颤动的碎片所构成的完整性”。

同时对意识的流动伍尔夫有自己的理论性的解释,在《现代小说》,她说生活的真实是由那些琐屑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印象所组成。就在一天里,千万个念头闪过你的脑中;千万种感情在惊人的混乱中交叉,冲突又消失。伍尔夫在这些琐碎的生活现象中,挖掘生活的内核。

意识流小说常用内心独白、内部分析、感性印象、时空交错、多维结构等技巧。

在她笔下,“一切事物、一切感情、一切思想都是小说的恰当素材;头脑和心灵的一切特点都值得吸取;一切知觉印象都有用处”。存在的瞬间、情绪的变幻、内心的隐秘、意识的流动、直觉的联想,才是现代作家理应勇于描述的、存在于生活表象之下的核心本质。

以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维夫人》为例,伍尔夫在日记中坦言,创作意图是“要描述生与死、理智与疯狂;我要批判当今的社会制度,揭示其脉搏,而且是最深层的脉搏”。

2002年那部获得奥斯卡提名的电影《时时刻刻》,是以伍尔夫生活为原型,围绕她的小说《达洛维夫人》展开的。这部电影让伍尔夫再一次走到大众视野,也正是这部电影,让更多中国观众了解到了“意识流小说”。

3.png
跨越时空的三个女人,因为一个名字被联系起来----达洛维夫人。
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的伦敦郊区,正在完成她最后一部小说《达洛维夫人》。
游走在虚构与现实生活边缘的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被束缚感,内心甚至渴求着死亡。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家庭主妇。
《达洛维夫人》引起她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才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日复一日的持家生活同样让她萌生自杀的愿望。克拉丽萨·沃甘(梅丽尔·斯特里普),生活在90年代的纽约,正过着达洛维夫人式的生活。
她深爱的朋友理查德,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难以自理。好心的达洛维夫人担当起派对的主人,为每个人带来快乐,却难以化解内心的孤单与忧伤。
不同的时空里,她们的内心深处,关于死亡的挣扎与抗争,没有停息,时时刻刻。

女性主义创作
在传统文学中,男性掌握着话语权,一切道德、理性乃至文本书写,都掌握在男性手中,即男性话语,女性没有自己的书写语言,甚至没有自己的书写传统。因此伍尔夫在《自己的一间屋》中指出“所谓困难,指的是她们身后缺乏一个传统,或者这个传统历史很短,又不完整,对她们帮助不大”。

因此,她要求女性有自己的写作,以“自己的语言书写”,在“一间自己的房间里”,还有“属于自己的五百英镑”。即在物质保障的前提下,女性有自己的生存、精神空间以女性的方式写作,似乎只有如此,才能证明其独立。

1905年,弗吉尼亚开始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并构思第一部小说《远航》,就此开启职业写作生涯。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声共写了九部长篇小说,若干短篇小说,一个剧本和一部传记,三百五十多篇文艺评论和随笔,不但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艺理论家。

1988年,英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布拉德伯里对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二十世纪文学中的贡献作了如下的评论:

她全部创作之丰富和成就之巨大——不仅是九部小说、女性主义文章、书籍评论和罗杰•弗莱伊传,而且还有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日记以及书信,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她去世后出版的,现在还不断出版——使她一度曾被指责为狭隘的作品变得越来越成为她的时代、她的精神世界和现代艺术思想的精髓。

“普通读者”的读书笔记

人到底应该怎样读书?怎样把书读好?

这正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在1925年题为《应该怎样读书?》的文章中解答的问题。《第二个普通读者》收藏了包括这篇文章在内的共26篇精炼文章,这本书里亦包含文章开头那段被各大英语考试反复考察的文字。

关于阅读,一个人能给别人唯一的建议就是,不要听取任何建议,跟着自己的感觉,运用自己的推理能力,来得出自己的见解。如果在这一点上你我打成共识,那么我才能无拘无束地提出几点想法和建议因为这样你才不会让我的想法和建议束缚住你的独立性。独立性是读者拥有的最重要的品质。毕竞,关于书籍能制定什么条条框框呢?滑铁卢战役无疑发生在具体的某一天,可是,作为戏剧,《哈姆雷特》就是要比《李尔王》好吗?没有人能这么说。每个人只能为自己找出答案。把重裘长袍的权威引入到我们的图书馆里,让他们告诉我们怎样阅读,阅读什么,为我们阅读的内容打上什么样的观点,这样就毁掉了自由的灵魂。

自由是图书馆圣地里的气息。我们在别的其他地方都会受到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唯独这里没有。

1941年,3月28日,伦纳德在园子干活。伍尔夫把写好的遗书放在了客厅,自己溜了出去,伦纳德找不到伍尔夫,他难过地对仆人说,“她一定去自杀了。”他跑到了河岸边,发现手杖还在,人不见了。伍尔夫投入了位于住处附近的欧塞河,终年59岁。

1941年4月18日,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水中的尸体被几个孩子发现,伍尔夫才被打捞上岸。

遗书里,伍尔夫写到:

我敢肯定我的病又要发作了。我开始出现幻听,而且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

我正在毁掉你的生活,没有我你能过得更好,而且我知道你一定会的。你看,我现在连写这封信都觉得艰难。

我想说我欠了你一辈子的幸福。我不能,再继续侵蚀你的生活了。

我相信这世上没有哪一对比我们获得过更多的幸福。

在伍尔夫的墓碑上,刻下的是她的小说《波浪》的尾声:

“死亡,即使我置身你的怀抱,我也不会屈服,不受宰制。”

1.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阅读传奇 ( 粤ICP备16028569号-2 )

GMT+8, 2024-12-27 12:35 , Processed in 0.03169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